「有時星光,有時月光,……『建設臺灣話文的確是臺灣人凡有解放的先行條件』……」郭秋生,〈再聽阮一回呼聲〉,1932。

大約90年前,台灣文藝協會幹事長郭秋生發表一系列主題為「建設臺灣話文」的文章,提倡台灣人應該在日文和中國白話文之外,建設真正表達台灣人語言的文字和教育系統。

90年後的現在,台灣基進在打造新國家的路上,也要透過語言的轉型正義清除華語霸權,打造出對本土語言平等的社會。傳承90年前台灣人建設台灣話文的心願,在2月21號世界母語日的今天,台灣基進提出對當前語言政策的三點建議:

1.從幼兒園開始建立全母語基本教育


語言要復振,除了爭取官方地位外,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讓小孩從家庭到學校都能使用本土語言的環境。台灣目前的本土語言教育仍是將本土語言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學校實際上仍以華語為主,無法達到逆轉語言流失的效果。真正有效的本土語言教育,應該要有獨立或半獨立的本土語言學校,從幼兒園開始,逐漸延長為全母語的基本教育。

目前民間已經有許多願意讓小孩接受本土語言授課的家長,也有正在發展全母語學習環境的團體出現,比如在花蓮玉里有阿美語幼兒園,台北、新竹有台語或客語的親子共學團。我們從中看到,長期的華語政策剝奪了以本土語言受教的權利,有母語意識的家長才只能在體制外自學,而隨著這些受全母語教育的小孩長大,國民教育以及政府單位更應該提供各個層面的支援,保障這些母語小孩長期的受教權。

2.高等教育推動本土語言課程和師資培育


長期以來,缺乏專業師資、缺乏學習本土語言的誘因,這兩點一直是本土語言教育面臨的困境。高等教育由於具備發展師資培育系統的條件,近年來也有一批關心本土語言的學生浮現,其實是有潛力打破語言復振困境的重要陣地。

具體政策上,初期應該要增設與語言社群有連結的課程,而不是以華語或外語教學的模式規劃大學中的本土語言課程。理想的本土語言學生,未來必須承擔延續該語言的責任,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培養復振語言的意識;讓學生與部落中的長輩或是語言復振團體建立長期連結,不僅能夠補足學生精通一個語言所需要的時間,也是最有可能培育出語言復振教師的方式。

長期的目標,則應該要讓本土語言能夠真正進入高等教育中使用,用來表達各種現代的知識,讓本土語言不僅是能在國會殿堂使用的公共語言,更是能用來表達萬事萬物的現代語言。

3. 成立台語復振專責機構


相較客語和原住民族族語有原委會和客委會做語言使用調查和發展復振計畫,台語並沒有類似的官方專責機構,雖然台語的危急處境並未如同其他本土語言一般,但仍然有需要由政府招集專家與民間團體進行的工作,比如在地語料的保存、外來新詞的翻譯和推廣等,而這些是成立台語委員會才能夠補上的缺口。

除了這些語言基礎建設外,語言復振需要通盤規劃,不能只由單一部門負責:比如增加本土語言地名標示需要和交通部配合,完善本土語言課程則需要教育部的監督,這些與政府部門協調、監督復振計畫的工作則需要台語委員會作為專責機構統籌協調。類似的監督機制,在客語和原住民族族語的復振上也應該由客委會和原委會確實落實。

威權時期,正如同國家以暴力消滅政治上的異議者,黨國以國家機器消滅本土語言。隨著我們透過轉型正義平反受難者,彌補黨國犯下的錯誤,我們也應該以語言復振平反在同化政策下受難的本土語言。清除華語霸權、建設本土語言正是語言上的轉型正義,需要持續深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這也是台灣基進一直以來持續努力的目標。復振本土語言仍有許多難關要過,無論如何,在世界母語日的今天,邀請大家一起來學習、建設自己的語言!

#台語文 #本土語言 #語言復振 #語言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