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基進桃園市市議員參選人 藍士博

每年的端午節/五月節又到了到啦~

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傳統的端午節,台語/客語比較習慣稱為「五月節」或「五日節」,並且跟大家平常過去受教育時學到「端午節故事」有許多落差呦!

👉台灣的端午節其實不一定要競渡,競渡也不限於端午節才能進行。

👉國民黨為了維持統治正當性,大力推行強調「愛國」的屈原傳說,但台灣傳統的競渡儀式不一定是為了紀念屈原,有以黃巢故事為原型的插艾傳說,也有在台中市南屯地區流傳的穿山甲傳說(端午節要穿木屐走路,把穿山甲叫起床)。

👉競渡也不一定跟「龍神信仰」有關,早期台灣競渡所用的船可能是沒有龍頭、龍尾的舢舨船、竹筏,康熙年間也有在海上競渡的紀錄。

👉古早時代,台灣端午節有「石戰」習俗,雙方以石頭互丟,參戰的分類上有延續族群、庄頭對壘的脈絡,據說可以保持和平、防範瘟疫。常常打架友情才不會散 但也有一說是為了演練真正遇到戰爭時的戰術

👉苗栗竹南:端午節有「洗港」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祭祀過去在瘟疫、械鬥中的罹難者,祭祖兼除煞。

👉屏東九如:端午節有在公墓大路上「走標(cháu-pio)」(賽跑)的習俗,據說也是為了逼走陰氣。

📌如果台灣各地的端午節有那麼多差異,那麼端午節對我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端午節的時間點正好是梅雨季轉換到夏季的前夕,在農業時代屬於天災、疫情較容易發生的季節,台語諺語「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埔」或客家諺語「五月南風漲大水」都是例子。

台灣的端午節因此有很強的「防災」、「防疫」、「淨化空間」的性質喔!甚至有學者建議,可以將台灣的端午節定為「藥草節」呢。

放眼世界,不同語言文化裡都有和氣候相關的習俗,我們不妨把端午節理解為一個準備迎接夏季來臨,透過植物🌱、太陽☀和水💧三元素來祈求風調雨順的節日吧💖

而在疫情尚未緩和的此時,也提醒大家仍要留心防疫、防災,做好個人防護,期望大家都平安健康🙏

#平安健康
#同舟共濟

參考資料:
溫宗翰,〈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2011。
林美容,〈臺灣「五日節」 民俗及其意義的流變一兼籲端午節為「藥草師」〉,2003。